虹口区教育局发布“发现并发挥学生潜能的近况调查报告”显示,尽管大部分教师知道自己在发挥学生潜能过程中的任务,但仍有相当比率的学生并不觉得教师非常擅长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潜能;44%的教师觉得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36%的学生觉得大多数老师只关注我们的学习成绩。
近期,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两名学生去英国参加设计比赛,得了特等奖。上海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与他们交谈时问:“你们考试报名中职学校是否由于之前意识到自己有设计方面的潜能?”学生的回答倒也朴实:“初中数学、物理把大家搞得好惨,大家的分数,高中一定考不上,想想自己对美术还有点兴趣,就误打误撞地报了名。”
昨天举行的上海第三届白玉兰教学讲座上,尹后庆讲述这个小故事后深有感触地说:“假如大家的教育仍然整天围着语数外,仍然习惯以分取人,仍然要在高考考试的630分中比出高低,学生的潜能是不可能发现和发挥的。”他的看法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学校教育怎么样创设条件发现并培育学生潜能,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课题。
传统课堂过多关注少数“明星”学生
在昨天的活动现场,虹口区教育局发布了“发现并发挥学生潜能的近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总体状况较为乐观,95%的教师都觉得在课堂上有必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具体操作层面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深思,如数据显示,只有55%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关注到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25%的学生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自己学习情况关注较少,35%的学生觉得自己被老师课堂提问的次数较少。
调查还显示,尽管大部分教师知道自己在发挥学生潜能过程中的任务,但仍有相当比率的学生并不觉得教师非常擅长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潜能;44%的教师觉得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36%的学生觉得大多数老师只关注我们的学习成绩。
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近年来在中小学听课、评课3500多堂,他感到,老师们的教学有时候不是在发挥而是在妨碍学生的潜能。有一次他注意到,一个女老师每次考试将来会亲自发试题,发到考得好的同学就满脸春风,发到考得差的就冷若冰霜。“大家对学生潜能的发现、发挥有一个首要条件,那就是必须要对孩子的生命有敏锐,要一直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李政涛说,“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他们自信,给他们兴趣,给他们时间,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权利。但遗憾的是,不少传统的课堂,只有少数的‘明星’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
把常识当载体,让学生掌握学习
“发现学生的潜能,除去改进课堂教学,学校还需要要为学生的进步创造好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课程。”尹后庆觉得,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都是课程,要让孩子发现自己,进步自己,这就要看大家的学校能否创造丰富的课程。每周五下午,江湾初级中学的学生都能体验一把大学生上选修课的趣味。本学期,该校推出73门涵盖体验实践、培养兴趣、提升能力的智慧型课程,打破年级、班级的限制,让学生自主选择。“花样跳绳创编”、“走进奇幻图形”、“心理探秘”、“穿越有理”等课程,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上海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顾志跃对基层学校的这种探索表示赞赏,“一周四天半的分科教学为学生打下好的学科常识基础以外,大家还很需要有半天的综合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完成某一活动过程中,把那些割裂的碎片常识进行整理内化。”
顾志跃介绍说,西方一些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和大家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教程愈加重视从学科当中精心挑选经典的最新内容,量不多,但每个主题都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验从问题聚焦到学科建模,再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这类老师眼里,学生掌握学习比掌握常识更要紧,他们总是把常识作为学习的载体,而较少去关注常识传授的完整性,这一点对大家非常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