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邱学华,探索尝试教学法多年,他对数学教育有哪些独到的怎么看呢?今天我们向你推荐他的十七条语录,这可浓缩了他的教育智慧呢。
快来看看,有没叫你感到备受启发的那句话?
1.请勿告诉他,让他尝试一下
遇见一些问题,教师先不讲,让学生先练,让学生先尝试一下。学生或许会遇见困境,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主动行为。
2.小学习数学特点:“一姓小”、“二姓数”
“小”,就是指小学生,合适年龄在6岁到12岁的孩子学习。每个数学定义都有学习的最好年龄段,不可以逾越。同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小学习数学的困难程度已经非常大了,没必要再加码、渗透。
“数”,就是数学课学习数学。目前数学教学中有“去数学化”的倾向,数学课上大谈情境导入、数学文化、数学史等。评论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不是创设了情景、学生是不是自主探究、用了多媒体没,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了,有点舍本逐末。
3.计算要过关,需要抓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最后都能划归为百以内数的基本口算,因此计算要过关,需要抓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熟练程度所制约。因而需要加大基本口算的练习,达到“冲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4.在算法多元化基础上选择最佳化
算法多元化是需要从不一样的角度、用不一样的方案考虑问题,寻求多种算法,这可以进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分寸,不是算法越多越好,想如何算就如何算。在算法多元化的基础上,选择最方便、最适当的算法。
5.做事马虎做十道题,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题
不要追求训练的数目,而要讲究训练的水平。做事马虎做十道题,表面上看着题目做得不少,可是会培养学生粗心潦草、不负责任、弄虚作假的不好的习惯,得不偿失。学生家庭作业虽多,水平并不高,学习态度却搞坏了,这不是明证吗?
6.课堂作业做到“四当堂”
当堂完成,需要教师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当堂完成,不拖到课后;当堂校对,使学生当堂就了解哪儿做对了、哪儿做错了,也就是做到“成效回授”;当堂订正,当堂发现错误后,立即订正错误,使用小组互批、互教的方法,这种纠错方法成效好。做到上面三个“当堂”,也就能做到当堂解决,做到“堂堂清”。
7.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
当教师需要了解一条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只有亲自做过题目将来,才真的懂了。这反映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尽可能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多练,做到学生在练中学,教师在练中讲。一般教师讲话控制在10分钟,留30分钟给学生训练和活动。当然,一堂没训练的数学课不可以算是好课。
8.筹备训练非常重要,为新旧常识铺路架桥
新课教学前先做筹备训练,再引到新课。这种筹备训练,可以在新旧常识之间架起桥梁。
上海的顾泠沅先生到美国介绍这种做法,美国人大为惊奇,连说“目前才了解中国学生数学成绩为何这么好,原来有这个秘籍”。大家有这么好的秘籍,千万不可以丢。必须要把筹备训练设计好,让学生从筹备训练自然过渡到新课,降低学生学习新课的困难。
9.当堂测试不可以少,都考一百下课了
每堂课最后留10分钟进行当堂检查,也叫达标测试。根据这堂课的学习计划,编制一张“小测验”,每道题都有分值,合起来是100分,也可增加一道加分题20分。
测试后,可在小组内互批,然后交还本人订正,订正后再交小组长审察,小组长要保证全组同学都考一百分。学生在当堂就能了解我们的学习成效,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对转化差生有利。
10.备课、备课,主要备训练设计
一般一堂课有五个层次的训练:基本练习题、筹备题、尝考试试题、延伸尝试复习资料、当堂测试题等。这五个层次训练,教学需要有所不同,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精心设计。
训练设计的原则有针对性、层次性、考虑性、趣味性等。特别应该注意新旧常识的联系,导入新课应该注意“以旧引新”,当堂测试时应该注意“引新带旧”。训练设计好了,就能基本确定一堂课的框架。
11.遇见后进生如何解决?想方设法表彰他
后进生不只在常识上差,更要紧的在于心理上差,差就差在缺少自信心。因而差生最需要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赞扬。教师要擅长发现差生身上的亮点,想方设法地去表彰他,使他树立自信心,就算教师用友善的、赞许的见地看他一眼也是好的。
12.课外补习不见效,重点还在课内解决
常识上的缺漏,过去是靠课外补课,实践结果并不见效。
最好的方法是在课内解决。我倡导“三靠”:一靠课本,二靠同学,三靠自己在课内解决。第一要使学生渐渐掌握自学课本,这是根本的手段。第二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有哪些用途,课堂作业要在小组内互批、互帮,立即订正,尤其是当堂测试,也要做到互批、互帮。在同学帮助下自己订正后做到全对,每堂课的常识都能做到清了。
13.从尝试着手,从训练开始
这是尝试课堂教学的开端,正是尝试教学的巧妙之处。从尝试着手,就是用尝考试试题引路,从疑问开始,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疑问就像一盏引路的灯,引导学生使用各种学习方案,自己去解决问题。
14.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承认存在各种各样的教学办法;教无定法,是指没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办法,不可以机械搬用。在“有法”的首要条件下,再提出“无定法”,目的是提醒大伙不要照搬照套,不可以误释为“不要办法”。
15.对学生要“两严格,两进步”
“两严格”代表东方教育的特点,“两进步”代表西方教育的特点。即对学生既要严格需要、严格练习,又要进步个性、进步专长。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增常识、培养习惯的重点时刻,应该严格需要、严格练习。当然,培养的人才不可以千人一面,需要具备革新精神,因而需要进步个性、进步专长。
16.一课三问:今天学什么?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一堂课开始,就问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
第一问:“今天学什么?”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第二问:“已经掌握了什么?”需要学生自学课本后回答这个问题。最后问:“还有哪些问题?”已经掌握了什么,无需教师讲,让学生自学课本自己解决;还有哪些疑问要解决,才需要教师“解惑”,如此教师就能讲在刀刃上,讲到点子上。当然困惑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教师指点迷津。
17.少发空论,多做实验研究
为了研究口算与笔算的有关问题,我在全国39所学校的158个班级,7134名学生进行调查测验,统计剖析;为了编制国内第一套口算量表,在16个省、市、自治区130多所学校,有72000多人次(学生)参加调查测验和实验研究;为了研究需不需要背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我在相隔30年前后做了两次实验。
当然写一篇文章发表议论比较便捷,做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比较复杂、麻烦。大家要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科学的结论需要经过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