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今天的孩子需要有糖 更需要有钙和盐

   日期:2024-05-23     来源:www.chuangyutime.com    浏览:614    
文章简介:窦桂梅,清华附小校长,特级教师,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全国模范教...

窦桂梅,清华附小校长,特级教师,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2014年9月,窦桂梅带领语文团队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就一等奖。

提要:儿童的样态一定量上代表了家庭的样态。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觉得,孩子的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同培育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应和父母打造好的互动关系来推进教育改革,父母也应亲近学校,理解和认可学校的理念。今天的孩子不只要有糖,还需要有钙和盐,因此父母应当给孩子一些重压、一些挫折、一些历程。她建议父母天天放手手头的工作,陪孩子运动一会儿,既能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能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给孩子一个强健的体魄

大家发现,目前社会“小胖子”们愈加多,孩子们的体质降低,肥胖率增加,近视率上升。归根结底,就是孩子们的训练少了,其中有非常大一部分有家庭缘由,大家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孩子运动等。很多孩子是老人带,更没机会带孩子去运动。因此孩子子多半都在家玩电脑,打游戏,自然致使了体质降低。

在学校,大家一直试图去尽可能让孩子最很多的运动,用来改变孩子们的体质。清华附小实行天天体育“三个一”的课程模式,有三个缘由:第一,历史是什么原因,清华附小隶属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本身就是一个体育强校,附小需要符合大学的这种风韵;第二,校董的理念,1927年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任职清华附小校董,他强调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理念,在附小的百年历史上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第三,当下教育的一种需要,在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应试教育折磨人的年代,国家也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清华附小牢牢地把握住了身体健康的主旨。

所以今天大家就提出“天天体育‘三个一’”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一”,就是从周一到周五,天天有一节体育课,这个在当下的基础教育的小学里面应该说是罕见的;第二个“一”,就是天天有一个体育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这个自主选择就是打破班级界限,以学生的活动兴趣为出发点,以篮球、足球、棒球等专项作为儿童自主报名参与的组织活动;第三个“一”,就是天天有一节体育大课间活动,这个体育大课间活动从加餐、眼操到体育活动,整整5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总体算下来,每一天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包含体育课,所有些这三个内容加一块儿,大概为1小时40分钟。国家建议天天体育1小时,大家已经超了40多分钟,这就体现了清华附小“健康第一”的宗旨。

所以,大家学校的孩子极少有胖的孩子,由于天天保障这么多的运动时间,再加上足球联赛和篮球联赛,所有孩子都参与,孩子们的体格还是很好的。

但学校教育只不过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大家的家庭需要看重运动,父母天天需要放手手头的工作,陪孩子运动一会儿,就算是踢毽子还是跳绳,都能起到训练孩子有哪些用途,也能促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

清华附小历史上的一些校长和校董,比如朱自清、冯友兰等,这类人带给清华附小什么样的精神的影响和文化的引领,特别是作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它身上有清华这两个字,大伙更可以感觉到清华的命和祖国的命息息有关。所以大家清华附小有一句口号,叫做“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需要附小人需要要成为聪慧而高尚的人,也需要是拥有完善人格、爱国情怀如此的人。

有人会想,是否会大家给孩子的需要太多了?其实不是多不多的问题,而是你需要了什么的问题。今天,大家都在讲“减轻负担”,都在谈对儿童的“尊重”;今天的父母也都把孩子们当成真的的小孩子,但爱到一定量就变成了一种过分娇纵;今天动不动就说孩子太累了。其实,今天孩子的“累”是哪个给的呢?是父母额外给的,但对于孩子自己的需要,本身的立人上还是不够的。所以我感觉今天的孩子应该给他一些重压,给他一些挫折,给他一些历程。不然的话,一个人需要有盐,他需要有钙,他需要有糖,这三个都不可以丢,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没钙,也谈不上盐,非常缺失。

所以,大家会常常联系学校的家委会,通过家委会的力量去推进整个父母的工作。每学期的开学之前、开学之后甚至学期中间,学校有重大的决策或者有个教学理念的探索,课程改革的改变等,都会把家委会成员请来做商议、做研究。此外,大家还有一个班级家委会委员,班级家委会委员就设在年级里头,这类父母和相应的年级组长和段长组合在一块。他们组合在一块做什么?达成他们段里的最佳化、最大的一种进步和完整,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就通过家委会和班级打造好的互动关系来达成。

还有,就是让父母需要要亲近学校。大家要让他们了解,其实孩子的成长最后还是不能离开家庭教育的。由于大家大伙都非常了解,假如一个人出现了问题,没一个人会说,他的小学老师是哪个,他的中学老师是哪个,他们必然会说他的家教出了问题。大家必须要让父母认识到,儿童的样态一定量上代表了家庭的样态。大家就让父母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譬如来听课;譬如每半个月父母要和老师进行一次交流,大家叫交流日;再譬如早晨起来学生父母要当义工,轮流在校门口挂着袖标、标语,做值周、值勤工作,来保持交通;再譬如周末的学校图书馆,再加上平常早上起来的阅读微课堂,大家都有父母义工来帮助儿童阅读。其实是让他了解在校园里他的孩子到底出了什么事,原来校园里是如此一个教育的生态,他应该做些什么,他要理解和心疼学校。

他如此理解、心疼,就对学校有认可,也就认可学校的理念,也会感觉学校提出的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是有道理的,会去践行。

改变从阅读经典开始

过去的小朋友都读四书五经,都会摇头晃脑的读啊背啊,但今天的儿童已经不是如此子,今天的儿童必须要跟生活相对接,必须要需要探究、讨论来对接。

在清华附小,大家倡导亲近母语,做有根的人。大家不是说非得要把国学这个名词放在高高之上的地方,大家学任何古时候的经典,都要选扬弃的态度来选择,包含《弟子规》。《弟子规》也要选择,今天的家庭、今天的学校、今天的国家都要讲民主、平等、博爱,孝顺等是没错,但有些“孝顺”是违反人性的,那需要要剔除。譬如说《论语》里第十章的“乡党”,那就是要拿掉的,当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说你如何能放进来呢,你不可能如此做,但有的你要放进来,所以对国学大家采取的态度就是如此的选择。

清华附小天天早晨起来都有10分钟的经典诵读,这是选择之后的经典。附小琅琅的书声,也构成了附小校园的琅琅的乾坤,所以清华附小人有一个口号:这是一座书香校园,这是一座朗诵着中华民族经典的校园;虽然它拥有国际的视线,但依旧有中国灵魂。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