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方的儿童教育,最早给大家的印象是松,孩子没重压,随意玩。由于这个缘由,不少在国内不堪重负的孩子和父母来到了西方。但到了这里之后,发现原来西方早教可绝对不就是仅仅一个松字能涵盖的,甚至说,宽松的表面之下有太多大家过去不曾知道的秘密。
自从女儿几年前开始在加拿大上幼儿园开始,到近期几个月儿子上亲子班、幼儿园,我对加拿大的早教一步一步地知道。知道越多,感觉不同越大。和中国的早教相比,至少有五点根本性有什么区别:
第一,孩子的主体地位问题:
大家中国有句老话,叫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他就是什么。而西方教育的理论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内在的进步规律的胚胎,自己进步,他什么时间干什么,完全是她我们的进步规律决定的。
正是由于这个大首要条件的不同,国内的早教方法更多的是看重填鸭,常识成了早教的主体,孩子只是常识的载体而已。而西方的教育,整体上把孩子看成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他能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取决于他一个人是否筹备好了,所以西方早教对于孩子在什么阶段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没硬性的需要,只不过一个参照系。这也可以讲解为何国内的早教沉迷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西方幼儿园都是一对一的独立点评。
第二,孩子和大人的关系问题:
这个不同事实上根源在于第一点,是由于对孩子地位问题的不同认识而产生的。中国早教既然觉得孩子是一张白纸,那样哪个来画?自然是成人了,不是老师就是父母。
所以国内的孩子非常早就被教各种大人觉得他这个年龄应该会的东西。不但被教,还要有成就,所以才有各种各样的证书横行于世。而西方早教觉得孩子的成长取决于其自己的内在进步规律,大人有哪些用途永远是在孩子的身后,在他筹备好的时候你才出现,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素材和帮助。而同样是学东西,西方的教法更宽松,譬如舞蹈的压腿,同龄的别的孩子行了你不可以,这非常正常。等你筹备好了就好了,不必肯定靠外力强制你达到其他人可以达到的状况。
如此的方法从小时候来讲,看上去孩子的水平不如中国高,但保护了孩子的热情,也符合他的内在规律,所以等到孩子长大将来,总是是海外的孩子越走越远。而大家的孩子即便走得远的,有的是父母压迫和强制的结果,孩子的兴趣大大挫伤。
第三,孩子的独立性问题:
正由于西方教育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那样从小,孩子就有义务让自己独立起来。要想独立,需要拥有一些条件。譬如说,体魄所以西方的孩子非常小所进行的基本都是体育方面的练习,游泳/滑冰/滑雪/体操等等,作为普通人,不但从小开始,而且水平还都相当地高。在这类方面有专长的人,再后来的生活工作中也都相当地受尊重。再譬如说,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孩子子就要负担我们的生活自理,还要为你所在的集体承担肯定的责任。
西方教育有不少存活类的练习,都是练习这类能力。还譬如,团队合作--只能自己管理自己还是一个低级的独立。人要想在社会上存活,需要要和其他人交际、让其他人接纳你、喜欢你、给你机会,如此你才能生活得更好。从这一点上,西方早教不像大家中国如此把个人的智商原因看得那样重,相反,从幼儿园、学前班开始,尊重、推荐、合作、关爱都是他们需要的功课。假如这类功课做得不好,孩子会有受处罚的危险。而孩子功课不好、作业没完成,在西方都不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四,孩子的学习技巧问题:
西方教育觉得,既然孩子是独立的,那现实日常的所有资源就都要为他的独立性服务。如何做能有益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当然是自己动手体验。所以从非常小的时候开始,孩子们特别多地被带到大自然中去,用我们的手去感受自然界的东西。用我们的双眼去直接发现问题,而不是通过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
同时,阅读是培养人独立考虑的一个效果最好的方法。所以,西方近期十几年大大加大了对全民阅读习惯培养的投入。从小开始,不留作业、不做试题,就是需要天天给孩子肯定的阅读时间。大家老祖宗说得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现行的中国教育体系下有渐渐消失的趋势,反而是西方早教体现的更深刻彻底。
第五,孩子的归属感问题:
西方教育很重视集体(community)这个定义。从小开始,从小处开始,为最小的集体作贡献,从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认可感。在他们的教育中,你成为何样的大人物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你在做着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为别人服务,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enjoylife非常重要。加拿大也为孩子树立榜样,但他们的榜样是哪个?一位身患绝症被截肢的小伙子,拖着一条假肢步行为癌症基金筹款募捐,最后足迹遍布大半个加拿大,终于在募集了很多资金后离开人世,这是他们的民族英雄。
后记:记得之前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感言被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当主持人问他获得今天的成功哪段历程非常重要?他的回答是:在幼儿园的历程非常重要,在那里,我掌握了亲近大自然、掌握了不撒谎话、和其他人推荐,这类都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看上去需要无限高IQ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恰恰没感觉IQ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也想起来不久前看到的李开复老师的博文,他说在为革新工厂招聘的过程中,他一直告诉学生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挖掘我们的兴趣所在,如此才大概获得创业的成功。但,让他感觉颇为不解的是,不少大学生说:我不了解我内心的声音是什么,我也不了解我的兴趣在哪儿,这么多年,我就是根据老师父母的意思,念书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上个很大学,上个很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是为了多赚点钱买房买车~~但我不了解哪种工作是合适我的工作,我要问问我爸爸妈妈才行~~
有人说,成年的问题来源于于童年。现在这样多的大学生找不到我们的生活定位,这,算不算是教育的成功?假如不算,大家的早教是否要做些深思呢?
关于中西方教育方面有什么区别,我的关注点在于理念有什么区别,并通过好的理念解决孩子的具体问题。我不是社会学者,对于不少深奥的理论性的东西没能力也不感兴趣去深究。有人说,我有否定全盘中国教育的嫌疑。其实,我对于中国教育的参差不齐领会很之深。我女儿在国内上过幼儿园,不久我还会让她去同意国内的小学教育。之所以敢如此做,就是感觉国内好的教育机构是可以找到的。对比国内外的教育,会让大家跳出固有些思维模式去深思一些问题。